三峽大壩建設前之峽景
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、南北朝時的酈道元曾寫篇《三峽》,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。全文描寫隨物賦形,動靜相生,情景交融,情隨景遷,簡潔精練,生動傳神。讓三峽磅礴逶迤、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,及雄險氣勢展現于讀者面前。讓我們先欣賞一下這篇文章,再看圖片風貌。
【原文】
自三峽七百里中,兩岸連山,略無闕處。重巖疊嶂,隱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見曦月。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絕。或王命急宣,有時朝發白帝,暮到江陵,其間千二百里,雖乘奔御風,不以疾也。
春冬之時,則素湍綠潭,回清倒影,絕巘多生怪柏,懸泉瀑布,飛漱其間,清榮峻茂,良多趣味。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澗肅,常有高猿長嘯,屬引凄異,空谷傳響,哀轉久絕。故漁者歌曰: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。”
【譯文】
在三峽七百里之間,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,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;重重疊疊的懸崖 峭壁,遮擋了天空和太陽。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,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。等到夏天水漲,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,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,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,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,傍晚就到了江陵,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,即使騎上飛奔的馬,駕著疾風,也不如它快。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,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,回旋的清波。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。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,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,在之上飛流沖蕩。水清,樹榮,山高,草盛,確實趣味無窮。在秋天,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,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,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,聲音持續不斷,非常凄涼怪異,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,悲哀婉轉,很久才消失。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:“巴東三峽巫峽長,猿鳴三聲淚沾裳。”
【作者簡介】
酈道元(?-527年),字善長,范陽涿州(今河北涿州市)人。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、地理學家,青州刺史酈范之子。酈道元以父蔭入仕,為官之后,仕途坎坷,在朝中曾任御史中尉、北中郎將,外出歷任冀州長史、青州刺史、魯陽太守、東荊州刺史、河南尹等職。執法嚴峻,有威名,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。孝昌三年(527年),鎮守雍州的齊王蕭寶夤出現反狀,宗室元徽等趁機推舉拜酈道元為關右慰勞大使,前去監管蕭寶夤。同年,酈道元在陰盤驛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殺害。武泰初年,被追封為吏部尚書、冀州刺史,安定縣男。
酈道元幼時隨父訪求水道,博覽奇書。后游歷秦嶺、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,考察河道溝渠,搜集風土民情、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。在游歷的過程中,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,遂以畢生心血,撰成《水經注》四十卷。《水經注》文筆雋永,描寫生動,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,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,成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,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。此外,酈道元另著《本志》十三篇及《七聘》等文,但均已失傳。
(本文原圖片來源于網絡,由本網編者加以注釋。若有不妥,請及時與本網聯系。)
編輯/蕭文